出国前从申请到准备的过程十分繁琐,各种邮件还有通知会催着你在ddl之前赶完,当然这里也不再赘述,毕竟小红书上也有各种攻略。遇到不懂的及时跟本科生院或者院系老师沟通,记得要尽早,不要嫌麻烦。
因为不能提前确定数学专业期末考试的时间,我报名了伯克利暑期项目的sessionD,这也就意味着我并没有数学课可以选择。一般sessionC才包含数学、物理、计算机等方面的课程,而sessionD大部分更加偏向于人文、社科、教育等等。当然即便对于sessionC,由于暑期课程的速成性,难以和教授建立较深的联系,我也听说拿到推荐信会比较困难(当然事后发现未必如此),对后续出国申请用处并不大,这是我之间犹豫很久是否参加这个项目的原因。
来的原因也有很多吧,一方面我对社会科学、政治学等也有很强的兴趣,另一方面我希望能够确定未来的打算,想尝试一下国外的教学,看看自己是否能够融入一个陌生语言的环境,同时借此机会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所以我更多地是抱着体验和探路的心态踏上这次的交换旅程的。
首先说说课程吧,我选择了一门法律课和一门经济学课,分别是LS182(Law,Politics and Society)和UGBA101(MicroeconomicAnalysis for Business Decisions),也都取得了A的成绩。
LS182是一门质量很高的法律课,属于是挂着羊头卖狗肉了(看课程名字像是通识课,实际上是很硬核的法律哲学以及对美国法律体系,主要是对法院的反思)。我是一看到课程大纲,就被吸引住了。教授开始从霍布斯、洛克和米勒的社会契约论开始,阐述法律的起源与作用,沿着这个脉络介绍了不同学者的思想成果,包括法律的社会语言建构、法律的暴力性、法律如何掩盖人性,还比较了不同国家的司法体系并着重反思了美国法律系统的问题,诸如辩诉交易(plea-bargaining)、法律中的折磨(torture)并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problem-solvingcourt, restorativejustice)。这门课的workload极其沉重,每天的阅读量基本超过三个小时,另外给分在暑期项目的课程当中并不算友好,但是努力跟上教授的步伐会发现确实有不少收获。我对这门课算是情有独钟,也因此十分努力,最后的期末论文还得了满分hhh。在六周的课程里,我约了四次officehour,每次都和教授聊得很开心,话题也不局限于课程,会涉及学校生活、中美文化各个方面,教授也会跟我介绍美国的很多历史,分享他的日常还有作为爷爷的喜悦,我还斗胆与他探讨了最近哈佛和北卡罗来纳败诉的案子以及平权法案被推翻的影响。所以我也和教授结下了很深的友谊,临别时教授还送了我两本他出版的书。
UGBA101课程难度不大,主要是没学过经济学,开始补习了很多经济学的术语和概念,之后算是顺风顺水,按部就班地学就能拿到一个不错的成绩。
总的来说,美国课程也不乏水课,我开始一周也在不断蹭课与换课。当然另一方面这也是由于美国本科教育的通识性,大部分课程没有那么深入,会让我觉得很多课程缺了点挑战性和乐趣。比较好的一点是美国的课程十分注重课堂讨论,氛围比较自由和开放,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小组讨论也常常能够激发新的观点与思考。
生活方面的话,便利性跟中国肯定没得比。美国很少有大超市,一般都是零售店或者小型超市,像Target、Wholefoods、Safeway、CVS、Walgreen等等,因为我在公寓自己做饭,所以经常去附近扫货,还有个华人超市APP叫Weee,上面有各种生鲜、酱料(老干妈、豆瓣酱啥的都有)、厨房用具,而且能够隔日送达,所以很方便。网购的话像Amazon一般都要5-7天,如果要加急还要额外十刀左右的运费,还有其他购物软件比如shein,这上面的东西一般比较便宜,还有eBay类似于中国的淘宝,性价比也比较高。除此之外,生活成本很高,学校的mealplan一般要10-14刀一顿,外面饭馆搓的话基本都是20往上。自己买菜做饭的话整个项目下来基本上可以省一万多人民币。治安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差。会有一些流浪汉和精神不太正常的人,也能偶尔闻到大麻的味道,但流浪汉都没有什么攻击性,看到精神不太正常的人绕路走就可以。
然后就是被带着去了好多地方旅游,也结交了很多朋友。因为暑期项目的课程绝大多数都是在周一到周四,如果周五努力把作业写完,预习做好,周末其实有很多空余时间自己安排,于是各路特种兵约到一起去旅游了。40天里,去了旧金山、洛杉矶、优胜美地、一号公路,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色都很不错,但相对平常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每次与Lift或者Uber司机的聊天。我们遇到各个国家来的一代二代三代移民,向彼此介绍各自的文化,分享在美国的见闻,偶尔还能聊到Trump和Biden,旅途中的枯燥很容易被交谈的趣味填满了。还要特别感谢骁哥、远方、范导、软软姐、老王在旅途中的陪伴与帮助。
当然,这趟美国之旅不是三两句能道清的,也不是几张旅程中的照片能够反映的,重要的还是在有机会的情况下多走多看,去接触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物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