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大学国际化工作处 学生交流办公室!

留学生活

2016年春季学期挪威奥斯陆大学交流心得

时间:2016-09-09来源:未知 作者:孔媛媛 点击:1660

By 外国语学院的孔媛媛

 

我于大三下学期,2016年春季学期于挪威奥斯陆大学交换学习。

 

课程、专业设置

 

理论上奥斯陆大学的本科只有三年时间(医学等特殊学科可能会更长一点),但是可以自己安排学习进度,多读一个专业,本科读上五六年也很常见。

 

本科生一个学期会选择三门课左右,大多数课程的学分为10到20个左右,(更夸张一点的有上50,60学分的课程)这一点和南京大学很不一样,我们一个学期选十门课程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而在奥斯陆大学一个学期只有三门课,所以每门课程都很重要,不会存在我们平时所说的“水课”,每门课程都需要认真对待。

 

奥斯陆大学设有人文学院、法学院、数学与自然科学学院、医学院、口腔医学院、社会学院、神学院、教育学院。除了医学院和口腔医学院之外其他所有学院都是可以去交换的,我去交换的学院是人文学院,这个学院下设有易卜生研究中心,东方语言研究中心(包括中国研究中心)等等。

 

奥斯陆大学的官方网站uio.no上可以查看具体专业、课程设置。奥斯陆大学(可能也包括许多其他的欧美大学)甚至都会把所有的教职工和学生的通讯信息公布在他们的官方网站上。课程信息也非常公开,不需要登陆教务系统就可以查看每门课程的Syllabus,课程用书,以及历年期末考试试卷。关于课程以及每个研究中心的科研方向有任何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在学校网站上找到答案,奥斯陆大学的信息公开程度非常高,所有的挪威语信息都有英文的对应网站。

 

我的课程

 

我在奥斯陆大学选择了四门课程,分别是英语写作(http://www.uio.no/studier/emner/hf/ilos/ENG0111/)、北欧性别研究(http://www.uio.no/studier/emner/annet/skk/KFL2060/)、英国文学(http://www.uio.no/studier/emner/hf/ilos/ENG1303/)和挪威语(http://www.uio.no/studier/emner/hf/iln/NORINT0110/index-eng.html)。括号里是课程网站链接。

 

英语写作课更像是英语论文写作的预备课程。课程内容比较简单,学的是英语学术写作的规范,教你怎么写学术论文,例如如何概括段落大意、阅读学术文章、描述图表信息。英语系的写作课上这些会包含大部分的内容,这门课就是系统的把这些写作要点过一遍。

 

北欧国家对性别问题研究非常深入和广泛,这门北欧性别研究课程涉及到的话题其实比我想象的要更丰富,它让我能通过性别研究的视角了解北欧社会的方方面面:政治,家庭、婚姻、育儿制度,社会流动,劳工市场,移民问题等等。北欧国家是世界性别差距最小的国家,在性别研究方面也走在世界的前沿,likestilling(挪威语中的平等)和“詹代法则”是北欧社会文化的重要标志。这门课的主要任务是阅读大量的论文,老师按照不同的主题分好类,每个星期都要读很多文章。其中读的比较多的是北欧性别研究期刊(journal)Nora以及北欧性别研究和女性主义杂志(magazine)NIKK。奥大都买下了这些期刊杂志资源,回来的时候我把这个学期打印的论文(有几十篇,很重)都带回来了。课堂读到的东西可以在每天生活里得到印证:挪威小学操场上和男孩子一起争球的女孩子;挪威街道上的商业广告很少见到光彩照人的女性身体;完善的育儿设备,居民区随处可见的幼儿园;挪威的男生从来不会给女生开门;地铁站享受着“爸爸配额”休假中的挪威奶爸…后来去德国旅游,发现慕尼黑的明信上赫然印着女性丰满的胸部(没有露出面部的女性),第一反应就是去脑补一个挪威人看了之后会有什么反应,然后由衷地感叹两个如此靠近的欧洲国家竟然有如此大的文化差异——这样的事情绝对不会在挪威发生。这门课的老师也会组织班级上街观察,我们小组对比了奥斯陆商业区的两家著名北欧品牌:H&M和Fjellraven,观察男女服装的售卖方式,标价方式,了解这两家商店如何对待不同性别的消费者,熟悉的商店也变得也更加有趣。

 

南大的美国文学的授课方式主要是老师lecture,学生聆听,平时的任务不多,一个学期做一个展示就可以了。奥斯陆大学的英国文学不仅有lecture部分;也有seminar部分,即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各种文学作品;以及课后阅读。最大的区别是英国文学给予了我们充分的时间课后阅读,去自主研究各种文学问题。

 

挪威语是我最喜欢的课之一,可能因为自己本身喜欢学习语言,不管学多长时间都很愉快,而且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就好像《美食祈祷恋爱》中女主角描述她学习意大利语的经历,听一种陌生语言像音符高高低低划过(挪威语听起来像唱歌),把墙上挂满挪威语单词,读收据、读挪威语的儿童读物,在破旧的语言实验室里听挪威语错过晚饭,甚至一条一条地读语法,都是乐事。

 

童话世界?

 

亚洲学生大基本上都会给挪威人留下非常刻苦的印象(虽然不一定是事实),而挪威学生会给人留下很懒散的印象。据我的挪威、瑞典同学所说,他们读大学不仅不需要付学费,而且享受每个月7,000克朗左右的助学贷款(瑞典为每月10,000瑞典克朗左右)。而关于未来的工作,挪威人也大可不必担心,挪威政府会给所有失业人群发放每天200克朗左右的补助。可以想象到即使是挪威扫地的工人也拿着非常可观的工资,再加上丰厚的社会福利,和中国人比起来,他们的存钱压力也不是很大。和挪威人比起来,我们这些留学生读书的功利性更强一些,因为还需要养活自己,需要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当然,挪威大学生也不是纯粹为了理想和兴趣读书这么高尚,毕竟大学生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拿更高的工资。)奥斯陆大学里总是能看到年迈的爷爷奶奶,我认识一位在修读中文的毕业于奥斯陆法学院年龄挺大的律师,我知道他是真的喜欢中国,学习汉语对他来说只是一个爱好。挪威这种接近于后现代的生活方式令我们需要为了生计努力一把的人非常羡慕,我在许多新闻报道中能感觉到中国人对北欧国家这种制度的一边倒的羡慕。这种羡慕是有道理的,挪威人的物质条件非常丰富,生活无忧无虑,所有人永远都很有礼貌,很有耐心,没有工作也不愁吃穿,每年都可以出国度假。

 

对挪威人来说,即使生活条件再优越,生活中还是永远会遇到不满意的事情。如果翻开报纸,可以看到更多社会中七七八八不公平的事情和小冲突,还有对政府、各种制度尖锐的批评声。周围的朋友们对北欧总有一些奇怪的印象,因为不了解,所以有很多误解。生活里的细碎,制度上的缺陷永远是修补不完的。那种想象中的完美社会,只有在童话里才出现吧。

 

这半年,这个小地方

 

宿舍楼的前面一栋住着传教士一家,妻子是中国人,丈夫是德国人,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每次下课回宿舍的时候经过他们家楼下,上幼儿园的大儿子和女儿总是眼尖地发现我,然后扯着嗓子直呼我的名字。我也会大呼大叫地回应,反正周围没人听得懂我在说什么,每次总有一种回老家的时候和巷子口永远坐在那里打牌的老大爷打招呼的感觉,打过招呼走下去好像就都是我的地盘。复活节假期去德国玩了一个星期,飞到奥斯陆上空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透过窗户可以看到脚下奥斯陆发出星星点点的光亮;还有一次坐海轮从丹麦回来,进港之后先经过峡湾然后奥斯陆歌剧院慢慢出现,看到这些我都很安心,就知道我回奥斯陆了,旅行结束了——地铁6号线,Kringsjå站下车。

 

出来交换这半年看到了很多奇奇怪怪的人,和我很不一样的人。和这些人比起来,我身边的同学还有我算是过着相似的人生。有机会和他们聊两句,就已经很珍贵了,毕竟他们中的很多理应离我很遥远。更多的时候是自己一个人,到处看来看去——奥斯陆很适合溜达,路边有森林,城里有咖啡馆。出国学习的时候会比较孤单,一个人挺好,遇见一些不一样的人也很好。

 

最后,不知道读这篇文章的同学想了解出国交换的哪些部分,写的时候我删了很多我想写的人和事,在这里卖个安利——我和同去交换的卞可微同学开了一个微信号“叨逼叨叨叨”,写我们的交换故事(如果我们上课之余还有时间的话),欢迎关注我们呀~

 

回宿舍的路上,宿舍就是路尽头的那些红房子

 

去现场看了一次综艺节目直播,我给节目组发了邮件结果抽中了免费门票,主持人是唱狐狸叫的兄弟

 

 

Literally我和奥斯陆

 

特别的堆雪人技巧

 

看到勃兰登堡门的第一反应是,中国有的小区门口的门可能比这个还大…

 

一个人坐海轮去哥本哈根!

 

我在人文学院

 

国庆节就是走到皇宫前和皇宫合张影:)

 

右边的小姑娘过生日,给她做了一个生日蛋糕

 

走啊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