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大学国际化工作处 学生交流办公室!

留学生活

乔治城大学交流总结

时间:2017-09-15来源:未知 作者:stuex 点击:1361

遇见:一万公里之外

 151050044  新闻传播学院  乔治城大学 李月
 
飞过极昼的极圈,越过一万公里的距离,这个夏天,我遇见了世界的另一边。
 
 
决定去美国上暑校是今年3月份的事情。
 
本科期间出去交换是一种非常珍贵的生活体验。相比较一学期的交换而言,一个多月的暑校在学分换算上压力会相对比较小,对经济条件的要求也比较低。短时间的交换虽然对于美国的社会文化了解的不够深入,但也会迫使你在短期内迅速调整自己,适应美国的教学和生活方式。华盛顿作为美国首都和政治中心,社会人文气息比较浓厚,而乔治城大学地处首都,以政治专业见长,这一切都深深吸引着我。经过反复斟酌,我选择了在美国华盛顿的乔治城大学读暑校。
 
                                美国乔治城大学
 
 
“你今天出门去哪?”
“打疫苗。”
从南大仙林校区到雨润大街,2号地铁线我往返了5次。
 
 
在决定去美国读暑校之后,我开始了纷繁复杂的申请之路。
 
在准备暑校材料的初期,学校狂轰滥炸的邮件信息令人抓狂。从递交成绩单到准备各种证明,从注册课程到准备签证,每一项都需要自己亲力亲为。繁琐的程序和语言障碍让人摸不到头脑,时差的原因也给双方带来了很多沟通上的不便,凌晨两三点和美国学校发邮件成了家常便饭。就打疫苗这一项来说,弄明白各种复杂的专业名词就是一项挑战,之后反反复复的接种疫苗让我觉得自己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身。从南大仙林校区到雨润大街站的江苏省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单程需要近一个小时,为了打疫苗我往返了5次。
 
在拿到学校的I-20之后,准备赴美签证则又是一场攻坚战。财产证明、在读证明、父母的工作证明、担保信、DS-160、准备面签......每一项都要花费精力去准备,而我又恰好买了美联航的机票,频频曝出的负面消息也让我为自己的暑校行程捏了一把汗。离开北京的那一天天气状况不好,我们的飞机延误了近4个小时才起飞,原本应该美国东部时间6点多到的航班也推迟到了近11点。一直被告诫“不要把中国深夜撸串的习惯带到美国”,但才落地的第一天,我就见到了零点后的华盛顿。
 
虽然过程有些曲折,但我还是怀着满腔期待开始了我的暑校生活。
 
                           凌晨的华盛顿街道
 
 
“今天下课去哪?”
“图书馆。”
其实开始的时候,我以为我是来旅游顺便学习的。
 
7月9日凌晨2点,我抵达乔治城大学,开始了一个月的学习生活。
 
提起暑校,大家可能都觉得只是去旅行参观,但事实上,繁重的课业压力让你连睡一个懒觉都觉得奢侈。乔治城大学的暑校每周上四节课,每节课2个小时,除了时间的长短,每一门课的教学内容、作业练习以及期中期末考试都和一个学期的课程没有任何区别。
 
我的第一门课是社会学的课程,但上课的第一天老师的课程要求就让我压力倍增:每周都有一次考试,每天上课前要预习,一共要交3篇大论文,不许缺席课程,不许用电脑记笔记,电子设备不能带进教室里,期末要闭卷考试......我开始怀疑自己能不能挺过这一个月。令人“惊喜”的是,我的另一门课是比较政治学---不仅有期中期末考试,每天还要阅读七八十页的英文文献,期末要做提报,每个人还要负责两次课上的集体讨论。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初级玩家,一上来就选择了hard模式,没想到学校的图书馆成了我这一个月以来除宿舍之外去的最多的地方。
 
                                      学校课堂
 
除了课业压力,老师上课的方式也和国内教授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因为小班课程的人数比较少,每个人都有充足的机会在课上发言,老师也会经常抛出一个富有争议性的话题让大家讨论,这种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让我在上课之初非常难以适应。除此之外,老师和同学们的说话语速太快,讨论的领域范围太广也让我很难融入到课程当中。但是压力越大,动力越大,我开始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预习和复习课程内容,我也渐渐习惯了这种教学方式,也和同学、老师渐渐熟悉起来。
 
和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同学们一起讨论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同学们对于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往往差异很大。在中国学生不太熟悉的宗教和种族问题上,多聆听他人的想法往往能让自己对于这类问题的了解更深入;面对一些西方国家对于中国误解,我也会据理力争。
 
 
“今天吃什么?”
“看你想吃哪个国家的菜。”
每个周末都是一次探险,吃吃玩玩是枯燥学习生活中最好的调味品。
 
 
每周我们都有三天的休息时间,可以解锁华盛顿和周边有趣的地方。华盛顿素以各种国家博物馆闻名,白宫、林肯纪念堂、华盛顿纪念碑等等都是了解美国文化的好地方。乔治城大学也会组织一些周末的集体活动,比如划船,参观博物馆,观看棒球比赛,甚至还有密室逃脱之类的游戏。
 
《猩球崛起》上映之初,我和小伙伴兴致勃勃地去体验了美国的电影院:影片开场有近25分钟的广告,让我甚至都有点怀疑是不是走错了片场;买了一大桶爆米花,咸咸的味道让我们着实有些难以接受;电影没有字幕,有时候剧情联系全靠猜。逛街、游览、体验生活成为了我们每个周末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枯燥学习中的“小确幸”。
 
在美国,枪支是可以合法持有的,因此射击成了美国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活动,其中的一个周末,我们决定去射击馆体验这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活动。在进入场馆之后,教练详细的给我们介绍了枪支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第一次拿起手枪和步枪,第一次摸到真正的子弹,第一次自己把子弹装进弹夹,第一次给子弹上膛,第一次拉开保险,第一次开火射击......射击开始之前的紧张和担心全变成了子弹出膛那一瞬间的兴奋和激动。虽然瞄准结果实在是有些不尽如人意,但过程让人终身难忘。
 
饮食习惯的差异可能是整个暑校期间最令我难以适应的部分。美国学校餐厅高油、高糖、高热量的食物比比皆是,炸薯条,炸鸡块,披萨,芝士奶酪顿顿都有,冰块是各种饮品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对喜欢吃热食的中国肠胃可以说是一次极大的挑战,逃离美式快餐成为了我深深的执念。于是隔三差五,我和几个同学就会一起去学校外面换换口味。这一个月里,我们吃过印度菜、韩餐、日料、越南火锅、西班牙海鲜饭等等各个国家的菜。当然,最令人开心的就是吃到小肥羊火锅和粤菜,在异国他乡吃着熟悉的饭菜,才体会到家的意义。
 
                学校餐厅饮食日常
 
 
“回国之后来找我啊。”
“没问题,你可得接待我!”
每一个遇到的人都是这个夏天的惊喜。
 
 
当独自一人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朋友”这个词语就成了一个人内心最值得信任的依靠,很幸运,我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在街头一起轧马路,在草地上打滚儿自拍,在餐厅里大快朵颐,在商场里疯狂血拼,在图书馆自习背书,挤在一张床上夜聊到凌晨......朝夕相处一个多月,在被称为“一个人的大学”时代,我们活出了“一群人的高中”的感觉。
 
“被陪伴”实在是一种太令人沉溺的幸福,尤其是在异国他乡。即使我们有不同的背景,有不同的故事和人生经历,但每当大家的磁场相互重合,所有的差异都成为了生活中的调剂。有人说中国学生出国后喜欢“扎堆儿”,难道出国读书就一定要“进入”一个自己完全不熟悉圈子才能叫做“适应”?无论是什么国家的同学,相遇即是惊喜,不用可以去迎合什么,也不用刻意去回避什么,时间会证明一切。
 
爱上一座城,也许是因为爱上城里的某些人、爱上城里发生的某段故事。大家在某个交点相遇,再各自走向自己的远方,但没关系,天涯路远,江湖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