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非凡 新闻传播学院 广播电视学 161050038
米德将传播定义为一种“象征性社会互动”,在这个意义上,传播的本质是以符号为载体的精神内容的交换,而这种交流成立的前提,是双方拥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作为一个生长于中华文化环境中的人,我长久地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符号空间里,我眼中的红色,是《大红灯笼高高挂》里压抑恐怖的红灯笼,是《菊豆》里扎眼的红色婚服,是新春佳节燃放的鞭炮和高挂的对联。
符号不仅是意义的指代,它同时塑造了我们的思维逻辑,在一定程度上“主宰”了我们的意识。熟悉的文化环境为传播行为带来了便利,也造成了视野的局限和思维固化。因此,将自己置身于一个陌生的、全然不同的文化环境,是我在传播专业的学习过程中萌生已久的想法。
选择英国作为交换的目的地,正是因为它在我心中有着极其鲜明的符号体系——棕黄色调的欧式建筑、广场上成群的白鸽、穿着立领长风衣的英国绅士,当然还有极具辨识度的英式发音……它们组成了我长久以来对英国的想象。这些透过网络、屏幕和他人转述的、存在于万里之外的符号背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国度?我希望用四个月的短暂交换一探究竟。
伦敦地铁
初到英国,我沉浸于置身陌生国度的新奇中。作为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汇地,伦敦就像一幅泼满色彩的抽象画,在英伦文化的底色之上,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阶层、有着不同世界观和生活方式的人演绎着各自的人生,偶尔碰撞融合。巧的是,我交流的伦敦摄政大学是一所国际元素丰富的学校。在接近一半的国际学生中,来自欧美国家的学生占了大多数,相比之下,亚裔面孔算是很少见,我也因此得以感受到不同文化圈之间的差异。
伦敦西区看剧
与国内教学方式不同,摄政大学的课程多是小班授课,十人左右的课堂较为常见,我们能够和老师有更密切的交流。在剧本写作课上,老师与我们打成一片,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让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老师以好莱坞主流叙事框架为主要教学内容,尝试从不同角度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在每堂课开头,他都会用一个小任务开场。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描述颜色”——用三句话形容一种颜色,剩下的同学猜测描述者所说的是什么。从符号体系的角度看,颜色可以算是兼具文化特色和共性的一种元素,同学们的描述语言大多从文化共性角度出发,即使是来自不同文化圈,彼此也能很快明白对方的描述对象。
摄政大学图书馆
以颜色为桥梁,我看到了文化体系的“并集”,这样的例子当然还有很多,比如对视听语言的解读、对普世价值的判断。但与此同时,我也深刻感受到文化的巨大差异,它并非来自观念和习俗,而是植根于更深层次的思维模式。在一次课程活动中,老师带我们去参观了大英博物馆,要求我们根据其中一件展品构思一个故事。来自西方文化体系的同学们呈现的大多是英美剧风格的故事,故事带有奇幻的、超现实的色彩(当然,我的视角无可避免地带有东方文化体系的“偏见”),相比之下,我显然更习惯中国传统故事的叙事风格,倾向于以一种现实的、个人的、探求的视角延伸故事情节,这恰恰体现了文化体系对思维模式的影响。
交换的学业不算繁重,在课程的间隙中,我忙于生活、游览和玩乐。伦敦西区的剧院好剧不断,我终于有幸欣赏到几部慕名已久的音乐剧的现场。伦敦的夜晚属于蹦迪和酒精,夜幕下街巷清冷,酒吧和俱乐部里却人满为患。伦敦人爱跑步,从早到晚,从冬到春,无论是公园还是马路边,总有穿着单薄健身服的人满头大汗地呼啸而过。除了运动,遛狗和喝咖啡也是伦敦人的必备项目,我与朋友开玩笑,说伦敦怕不是人手一条狗。
每每走在街头,我都深刻感受到英国文化存在于目之所及的每一个角落,它与我的文化大相径庭,这背后隐藏的,是社会结构、生活观念和交往模式的差异。我以欣赏的姿态观看,不能不说,受益良多。
冬天,栏杆上放着一个小手套
游览当然也是交换的重要项目。平日里住在伦敦,我和朋友还抽空去了牛津、巴斯、爱丁堡和苏格兰地区。在游览的几个城市和地区里,最爱的是巴斯。住在快节奏的伦敦,我一直向往《海边的曼彻斯特》里人烟稀少的英国小城,没想到巴斯早早圆了我的心愿。这个城市曾被古罗马政权当作温泉胜地,如今“古罗马浴场”已变成旅游景点,一潭静止的死水,观赏性欠佳。其他景点也无甚可看,作为旅游城市,它确实差强人意。但巴斯最令我神往的是它的幽静和闲适。离景点稍远一些,整座城便显得地广人稀,坐落在山坡上的民宅典雅又静谧,门前的花园却不乏精心打理的痕迹。低矮的英伦建筑让蓝天白云一览无余,阳光毫不吝啬地洒满整座城市。居住的酒店对面有星星点点几座民宅,门前的小花园立着一个葡萄架,边上一桌两椅,小轿车停在屋外。深夜醒来,窗外寂静无声,恍若置身深山。我和朋友说,从此人生多一个愿望,希望退休后在巴斯养老。
如果说伦敦代表了最典型的英国形象,那么苏格兰地区可以算是英国的B面。风笛、格子裙、羊毛围巾和生蚝是它的代表性符号。和英格兰地区相比,苏格兰海拔更高,多山地、树林,也更地广人稀。但与巴斯不同,苏格兰显然保留了更多地区性的、传统的文化元素,它更粗粝,也更接近自然。
苏格兰高地的民居
四个月的交换学习,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我经历了初到英国的新奇,也在春节期间无可避免地思乡情切;我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也看到在文化差异之外的共通的意义空间。回想英国给我留下的印象,竟和交换前的设想差别不大,要说有什么不同之处,便是在设想的基础上更为丰满多元。同时,我的种种经历也不可避免地融入了对这个国家的形象之中。如果说仍有什么遗憾,那便是错过了一些英国小城的风景、还有伦敦西区即将上演的好剧吧。
在英期间,厨艺大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