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南京大学国际化工作处 学生交流办公室!

留学生活

2019年秋季宾大交流体验

时间:2020-08-20来源: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学生交流科作者:点击:1802

171820058   熊恩鹤


 


学习体验

        在宾大,最让我感触深刻的,便是美国顶尖私立学校的教学水平。硬件方面,教学楼外观古典精致各具风格,内部设置无疑是现代化高精尖设备的最佳代表。软件方面,首先,教授们专心于学术,课堂讲授内容充实而具有条理自有体系,而且对本科生关爱有加,绝大多数的邮件都会秒回,任何问题都会给予亲切生动的回答(即使是最低级幼稚的问题,他们仍会极有耐心的予以说明);学生们,又会学又会玩,有时候可以party到天明,但每天晚上12点多的样子,仍有不少人往来于图书馆与住宿区域之间的路上。有很多人觉得,费城黑人太多不安全,但宾大设置了专门的校内escort,随处可见,只需一个电话或者现场找到他们,他们便会陪你一直走到你的下一个目的地。

        另外,我个人直观感受,中美教育模式差别很大的一环在助教上。在国内的助教感觉只是可有可无,帮着教授们做些收发资料作业的杂务为主的高年级同学。在美国,对助教的要求是相当之高的。宾大的要求是助教必须是曾经在本门课获得过A+的学生,而且必须随堂认真听讲,主持recitation section,能够回答学生们涵盖在课程范围内的问题。事实上,好的助教真的会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学习内容,完善知识架构,总之对学习体验而言是大有提升的。

 

蹦迪与party

    UPenn 发自内心的喜欢,始于蹦迪。在费城艺术馆的盛大party 是每年new student orientation 的一场重头戏。时至今日,我依旧清楚的记得那条长长的过道,从梵高的作品一路延伸至法国鼎盛时期的印象派作品——应接不暇的马奈、莫奈、Degas…尽头通向宏伟的美术馆大厅,在那里,是在DJ的调动下狂舞的群魔。离场的时候,一旁的cater忍不住感叹今年的小孩比往年都要疯哪

         又或许是命运使然,我的宿舍楼就在fraternity house的对面,在晓得这栋楼的真实身份之前,我给它取了个绰号 ‘party house’。‘夜夜笙歌’的搞派对是兄弟会男孩们的日常;每逢周末还总有些嗨翻了的老哥高音量外放着说唱音乐打篮球;最厉害的,是他们的一楼大厅,只要打上迷幻炫目的灯光就简直是活生生的迪厅。而不知道为什么,在学校party上遇见频率最高的歌就是September,以至于我现在一听到它的旋律就忍不住摇摆的冲动;最有耳缘的则要属Rasputin了,我是偶然路过某个Gay Party时猛然喜欢上,然后当场听歌识曲找到的挚爱一曲。

 

我和我的祖国

        国庆节的头一天晚上,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突然发现王菲翻唱了《我和我的祖国》,一时好奇点开来听。少时学唱歌,这首歌被翻来覆去唱了无数遍,歌词旋律我皆烂熟于心。可王菲的版本却给了我一种截然不同的体验,她的低吟浅唱里涌动着的是生活中的小幸福和作为祖国儿女对祖国母亲的最简单真挚的爱与眷恋——在当今这般相对安稳的环境下,我们对祖国的爱的确更像小溪,虽然不如大海那样宏大广博,却独有一份清澈灵动。我长到二十岁,曾经无数次的说过诸如“我是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之类的句子。但直到那一刻,在异国他乡沉浸式生活一个多月之后,我才真正深刻体会到我来自哪里对我的意义:我是中国人,中国早在无形之中塑造了我,但那痕迹是刻骨的。

 

橄榄球

        周末往往是由橄榄球比赛的。赛场上激情飞奔的年轻小伙子们,跑道上搭起高高人塔的啦啦队,正对赛场方向的喜气洋洋的宾大乐团,观众席上热情呐喊助威的观众们。遇上对阵康奈尔或是达特茅斯的大型比赛时,学校会为本校学生开放进场的免费通道、搭设专门供应brunch的临时篷帐、发放统一印有宾大标志的运动衫和加油物件。不过,最有意思的,莫过于一项学校传统:观众们会向赛场上扔土司。于是乎,观看一场比赛时,你会发现有些疯狂的观众,手捧着高高一叠吐司,直奔到观众席的最后一排,再尖叫着将它们一片片飞抛至赛场之上。由于距离较远,这些吐司并不能飞至赛场中央,更不会干扰到正常比赛的进行,只会偶尔落到个别倒霉的站在赛道上的乐团成员头上。这时这些倒霉蛋会笑骂着弯腰捡起地上的吐司,再将之扔回观众席。不过,即便无人向观众席回扔,之前那些观众席上的投手们一旦“弹尽粮绝”,亦会主动下场,重新拾回一叠吐司,又接着跑回观众席最后一排,开始他们的游戏。这项传统本意是想与校歌里 “make a toast”一句呼应,无奈Franklin Field禁止饮酒,故由此“toast”代替彼 “toast”

 

中国与美国

       我的室友是个可爱的中德混血的美国小姑娘,我与她相处甚欢,有许多想通之处。我们既喜欢美国流行音乐,又都爱邓丽君和王菲;我是一个钟爱芝士、黄油、罗勒酱等的中国人,更对她放了西芹、洋葱等配料的美式鸡汤赞不绝口,她是个喜欢波霸奶茶的美国人,对华人开的奶茶店评价颇高;同时我们彼此喜欢对方的衣着风格,她向我分享她常用的购物平台,我则向她展示淘宝的魅力。我们的朝夕相处,是中国与美国文化的美好碰撞交融,是站在世界这个大平台上的交流。

A bowl of soup on a clear day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美式鸡汤)

 

Dog favor

        我是一个典型的 ‘dog person’,在这个层面上,去到真正的待狗如友的美国,我如归故里。去学校的路上,在机场看见了不少轻松通过安检的狗狗,在同一班飞机上更有几只安安静静乖乖蜷缩在座椅底下的狗狗;在校园里,更是随处可见遛狗的行人,而狗主人们则普遍热情且乐于分享,当他们感受到了旁人的热切眼光,总会主动问上一句 ‘Do you want to pat it?’;即便是在教室里,都常常在不经意间发现不远处的桌下蜷缩着的安静的狗同学;学校里更是有专门的Penn Vet负责训练能够承担救护工作的专业狗。

 

饮食玩乐

         美国,是一个极其合乎我口味的地方。我爱芝士,爱黄油,爱各式薯条,爱汉堡包,爱布朗尼,爱芝士蛋糕……以至于在旁人纷纷抱怨吃腻了美食菜肴,无比思念中国菜时,我依旧在美式美味里流连,乐不思蜀。学期间亦有赴纽约等地游玩,最惊叹的是美国朋友们的热情直接。拍vlog时,偶然入境的路人会向镜头挥手微笑;过马路时,塑料袋破了,会有绅士主动追上来给你一个新的口袋……帮助他人总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举手之劳,真诚的微笑似乎是对视后必然互愧的赠礼。我爱那里的真诚与热情。

(无需调色的梦幻天光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