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背景与前期准备
2025年寒假,作为南京大学光电技术与信息材料实验班的大一学生,我怀着对国际学术交流的向往,报名参加了剑桥大学“系统设计与工程思维”交换项目。此次项目由剑桥全球学院(CI Global Academy)主办,聚焦跨学科的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旨在通过密集的学术活动和团队合作,提升学生的工程思维与创新能力。
在经历材料准备、签证申请等环节后,我于2月3日从武汉出发,与南大同学在上海汇合并飞往伦敦。抵达后,项目方安排接机并将我们送至剑桥火车站旁的宜必思酒店入住,正式开启为期两周的剑桥之旅。
二、学术体验——系统设计课程的深度实践
1. 课程结构与核心内容
项目的核心课程围绕“系统设计”展开,通过讲座(Lecture)、研讨会(Seminar)、工作坊(Workshop)和小组学习(Group Study)相结合的形式推进。课程内容涵盖系统分析工具(如UML、SysML)、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分析、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等,强调“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剑桥教授的授课风格兼具严谨与幽默。例如,一位教授以电影《大白鲨》片段为例,解析风险评估中多利益相关者的视角,令我深刻体会到学术与生活的紧密关联。在另一次关于“系统设计中的伦理问题”的研讨会上,教授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医疗设备的使用场景,引导我们思考技术应用中可能引发的隐私与公平问题。这种将抽象理论具象化的教学方式,极大激发了我们的批判性思维。
在首次工作坊中,我们小组选择“基于AI的智能假肢设计”作为课题。通过填写系统设计工作表(Worksheet),我们逐步拆解问题,明确用户需求、技术路径与潜在风险,最终形成完整的项目框架。过程中,助教多次强调“用户旅程地图”(User Journey Map)的重要性,要求我们从残障人士的日常行动痛点出发,而非单纯追求技术复杂度。
2. 小组项目——AI智能假肢的创新设计
我们小组(C4-G7)的课题聚焦传统假肢的局限性,提出结合人工智能的解决方案:
设计思路:通过摄像头采集用户健肢运动数据与环境信息,利用AI模型预测0.5秒后的动作趋势,控制假肢同步响应,并加入防跌倒功能。
技术亮点:参考“未来姿态预测”模型(Future Pose)的底层逻辑,构建人体运动数据库训练模型;通过环境数据实时调整假肢动作,提升安全性与适应性。
答辩与反馈:2月14日的答辩中,剑桥教授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与创新性给予高度评价,并建议进一步优化数据采集效率。
3. 学术收获与反思
系统思维的转变:此前,我仅将“系统”视为机械部件的组合,而课程让我认识到“人”才是系统的核心。例如,利益相关者分析需涵盖用户、制造商、医疗机构等多方视角。在一次案例讨论中,我们甚至将“社会舆论”纳入系统边界——若智能假肢因技术故障导致事故,媒体的负面报道可能影响整个行业的公信力。
风险意识的提升:FMEA方法教会我们从“最坏情况”出发设计冗余方案。例如,在假肢设计中,我们预设了传感器失效、网络攻击等极端场景,并制定手动干预模式作为备份。
三、生活与文化——剑桥的静谧与伦敦的活力
1. 剑桥日常——学术氛围与人文之美
校园初印象:首日踏入国王学院时,徐志摩笔下的“康桥”跃然眼前。哥特式建筑与蜿蜒的康河相映成趣,令人仿佛置身历史长卷。学院图书馆内,泛黄的羊皮卷手稿与数字化检索终端并存,传统与现代在此完美交融。
文化体验:康河撑船(Punting)时,船夫讲述剑桥八百年的轶事——从牛顿在苹果树下的灵光一现,到霍金在剑河畔轮椅上的沉思。国王学院晚祷(Evensong)中,唱诗班的圣歌涤荡心灵,让我感受到信仰与艺术的交融。
跨文化日常:在剑桥市,我逐渐适应了英式餐饮节奏——早餐的焗豆与烤番茄,下午茶的司康配凝脂奶油……适应英式餐饮的我,不知是否在回国之后也能欣赏起鼓楼校区食堂的闪光点?
2. 伦敦之行——多元文化的碰撞
周末的伦敦自由行中,我们打卡了大英博物馆的罗塞塔石碑、国家美术馆的《向日葵》,并在福尔摩斯博物馆(贝克街221B)重温推理经典。伦敦的国际化与活力与剑桥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
历史与当代的交织:站在伦敦塔桥上,脚下是泰晤士河的千年流水,眼前是“碎片大厦”的玻璃幕墙反光。这种时空交错感,在参观阿森纳酋长球场时尤为强烈——陈列室里的奖杯诉说着俱乐部百年荣耀,而VR体验区则让观众“亲临”亨利时代的经典进球。
华人社区的温暖:唐人街的灯笼与粤菜馆令我们倍感亲切。穿梭街区之中,我竟还能看见“唐人街探案”的电影海报,恰巧我在前往英国前于家乡看了这部电影,这不禁令我会心一笑。
3. 跨文化交流的成长
语言突破:初期因担心语法错误而不敢开口,后来发现“直接交流”才是最佳策略。在与教授讨论项目系统设计的过程中,所谓的“语言障碍”逐渐消弭。
团队协作趣事:我的小组成员多为i人,面对教授询问时常“面面相觑”,最终通过分工汇报化解尴尬。某次因记错教室险些迟到,我们分头行动:三人奔袭1.5公里“踩点”抵达,两人留守原教室向助教解释。这场“生死时速”成为项目结束后小组微信群里的“笑料”。
四、回望项目与展望未来
剑桥的魅力在于其沉淀的学术底蕴与包容的创新精神。这里既有牛顿树下的理性之光,也有康河柔波里的诗意栖居。这段经历不仅让我收获了知识,更重塑了对未来的憧憬:我希望以此次项目为起点,在专业深耕,未来带着研究成果“再别康桥”——不是作为过客,而是作为科技科研的参与者。
结语
两周的剑桥之旅,是学术探索与文化体验的交织,亦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从系统设计课堂的头脑风暴,到康河晚风中的沉思;从小组合作的磕磕绊绊,到答辩成功的欢呼雀跃,这段经历将成为我大学生涯中最珍贵的记忆。
学术上,我学会了用系统思维解构复杂问题,用风险意识守护创新边界;
文化上,我领悟到真正的国际化不仅是语言流畅,更是对不同价值观的尊重与共情;
心灵上,剑桥教会我:卓越的工程,终归是为了让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更加自由与尊严。
期待未来更多学子能踏上这片土地,书写属于自己的剑桥故事。而于我,这趟旅程的终点,恰是下一段探索的起点——带着康桥的星光,走向更辽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