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已经回国了。1.31结束期末考,不久南大就开学了,似乎是没有喘息的一段时间,春节也夹杂在考试的复习和大量的论文中草草地度过了。似乎什么都没有经历,却也在京都度过了五个月的时日,跨越了夏秋冬三季,从烈日,到红叶,到漫天飞雪。
关于京大交换
我申请的是KUINEP项目的英文track,选择这个项目的学生几乎只能在京大的ILAS(国际高等教育院)内选择英文授课课程,除非有日语基础能够接受日语授课。在ILAS课程之外还可以选择给留学生提供的日语课程,各个等级的课程都有。这些课程都不是交换生专供的,很多本校生也会选择。KUINEP项目要求交换生一学期至少选择7门课,其中日语语言课程最多计入两门。
由于日本的学年是每年4月开始,我交换的秋季学期实际上是该学年的第二学期,这使得很多课程的内容都是前一个学期的进阶而非入门,也会导致有些有先修要求的课程无法选择。
ILAS有些课程有课程容量设置,选择人数超过容量时需要抽签决定,这一点与南大类似。但是比较恼人的是,ILAS只接受在第一轮抽选时选择,且如果第一轮没有抽中,即使有人抽中后退课空出名额也无法再次选择。(我就这样错过了一直很想上的日语语言学课程…)
而课程通知和文件的发布,作业的提交与反馈都基本是通过PandA和KULASIS两个平台,相关通知也会绑定学校邮箱,只要及时check邮件就不会错过通知了。
ILAS的课程基本上都是英文授课,上课的同学主要是各国交换生、京大本校留学生和日本学生,对于在国内上大学、缺乏英文授课的学生还是有很大的挑战的。
不同于标准的“留学生”开局,因为抽到了宿舍,并没有面临租房、审核、入住没有基本家具等一系列难题。京大提供给留学 生的宿舍大概有6-7个,会由学生前期自由申请(按照次序排列宿舍志愿)后抽选。短期的交换生由于时间问题(通常起租是一年),能抽到宿舍总是更方便的。我抽中的宿舍是19年新建的百万遍国际会馆,交通非常方便,附近邮局、便利店、超市、便宜的餐馆、中餐馆等一应俱全,离学校也只需要很短的步行。当然坏处就是我很少走路去10分钟以外的地方了。
日本生活
一时间不知道该从哪里写起。或许是一个人两个箱子一个登山包,从关西机场一路坐电车加步行去朋友家(京都公交车不允许大件行李上车,尽管后来发现可能没有那么严),每一步都生怕走错(虽然确实坐错了快慢车);或许是到达的最初两天连续去了两次梅田在地下走得晕头转向;或许是朋友回来后我就一个人一个登山包坐夜巴跑去九州玩凌晨四点在空无一人但有打着光显得格外吓人的雕塑的小仓站下车;抑或许是最初去便利店,店员把ふくろ说成ゆうりょうぶくろ就听不懂的窘迫。但似乎也可以是开场前二十分钟才出发去看公交10min就可以到达的演唱会,可以是和不同的朋友在京都在大阪在神户在东京在千叶在台北见面,可以是在USJ被奥利凡德选中,可以是熬夜发现下雪了果断不睡觉直接冲去清水寺,可以是为了新年熬了一个下午的鸡汤。
到一个新地方总会有一段适应的时期。相比暑假在韩国的一个半月,日本带给我的安心感可能是看到汉字就可以猜到大致意思的从容。没有那么便利的网购(或者说是成本相对较高)带来的是常常迈开腿去逛实体店,逐渐地便知道了每一家超市相对便宜的单品而有选择性地采购,路过百元店也总会进去采购一番。邮便而非快递的发达带来的是从第一次陪朋友去邮局发货手足无措到后来无障碍顺利寄谷子给朋友,当然最常用的还是ゆうパケット的贴纸和20yen一个的ゆうパケットミニ袋扔邮筒发货煤炉,完全不需要和任何人交流。
当然日本生活的“不便利”也是在去之前就早有耳闻。特别是刚来的时候的一系列区役所登记,保险和年金的减免免除,第一次收到水电费单时因为不会撕开导致错过缴费期限,电车分各种速度很容易坐错(但是会坐之后真的很方便大大减少交通时间),快递名字对不上就会被收回放联络票,堆成小山的纸质文件,以及和国内比相当高昂的自炊成本。但是习惯后又会依赖这种基于纸张的、现金、在手机没电或没有网络情况下也能顺利解决各种事务的便利。
最大的遗憾或许是没有在去之前就学习一定程度的日语,即使broken English+汉字完全可以存活,语言带来的文化体验是极难被取代的。当我和日本同学用着最简单的英文和日语聊天时,即使能从对方的笑容感受到善意和真诚,高语境语言遣词造句中的情感流失总是有些可惜的。虽然没有那么相关,但是我回国后真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报了日语班以进行系统的学习。这或许也是一种反向的动力罢。
杂谈
细数起来,我并没有去京都这一知名旅游城市的许多景点,交换的生活似乎和国内一样仍是宿舍、教学楼、食堂三点一线的,也会因为预习头疼、因为论文看不懂发愁、因为考试将至熬夜通宵、因为孤独与社恐一个人一言不发。但是交换带来的是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和行为规则,外来者在“侵入”的同时“融入”,从不理解到理解或者更加不适应。我或许是享受这种挑战的。毕竟这五个月让我熟知了从出町柳站坐到KIX的电车路线,熟稔地在京桥站换乘大阪环状线,也让我体验了“厨子”的留学生活,到各种超市买不同的菜只为满足自己的中国胃(以及缓解压力),还让我以极低的成本去了九州、东京、台北旅行(夜间大巴、青旅和登山包是穷学生专供套餐),更不用提更近的神户和大阪。旅行是我了解这个世界最快也最深刻的途径,用足迹去观察、体悟不同的土地,与不同的人相识、重逢、抑或再也不见。还记得在台北的最后一晚,在青旅里与一位长居冲绳的美国人聊了很久,生活、经历、政治、遇见的人、各种话题。很明显地、与那些京都常见的,洋溢着无知又灿烂笑容的欧美游客相比,日语流利且在日多年的她对那片土地有着更深的认知与理解。这种幸运的事,恐怕是无法通过幻想获得的吧。
下次回京都,再去鸭川边上走走吧。
5熊本八代港的熊本熊合唱团 4京都御苑,第一次去京都时参观的景点,终于见到了雪天的模样
3神户须磨的海 2伏见稻荷的标志性狐狸 1东京的华纳兄弟片场,多年哈迷终于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