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 穆笛晟 201820258
本次线上交换项目,我选择了复旦大学开设的“IP law” 和“Chinese legal culture”两门课,分别由复旦法学院的两名教授讲授。在项目开始之初,复旦大学举行了简短但精致的开幕仪式,介绍了复旦大学的学校历史以及关于APRU项目的开设状况等,并邀请众多老师代表发言,使得项目一开始就充满了仪式感。
图1 复旦大学暑校开幕式
本次选择的两门课的课业任务比较合理,其中知识产权法作业较多,会要求我们根据上课内容写项目计划书、小论文等,中途还需要完成一个presentation,并最终以开卷考试结束。印象较深的是,虽然是开卷考试,但题目不多也不难,甚至最后几个问答题都是询问学生对于课程开设与讲授的评价和建议。
这门课的老师给我了极深刻的印象。他的课程内容并不像我平时在南大法学院的学习中所着重的“教义学”的方向,而是融入极多的生活案例和社会案件,整体的教学是建立在一个又一个例子上的,并在其中融入我国知识产权法的基本规定。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样比较“碎片化”的教学可能不利于系统性地了解和学习知产法的内容和构造,但这种足够有趣的上课方式不仅让我对这门课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学习热情,也解决了我对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困惑。
图2 上课内容围绕着“乔丹”与“乔丹体育”之间的关系与纠纷
中国法律文化课程的内容难度相对更低,同时作业也较少。只有中途的一次presentation,最终以论文结课。这门课的这次小组pre是我整段交换中最为印象深刻的部分。来自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来自加拿大UBC大学的同学们与我一起组队,通过两次线上会议完成了pre的准备。我们四位在线上交流中交谈非常顺畅,且由于只有我自己是法科的背景,我也在团队中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我们不仅围绕课程任务交流,也相互交换和分享各自在学校的见闻和故事。作为团队里唯一的大陆学生,他们的分享让我窥见本土文化外的生活环境,也让我坚定了走出国(境)继续学业的想法。最终,我们的pre完成得非常顺利,并且得到了老师的认可。此次小组作业的经历是我整个项目期间内最有收获的阶段。
图3 与小组成员的线上会议
总结而言,此次项目让我收获了专业知识、提升了英语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拓宽了我的眼界,让我看到了自己更多的可能性,这是一次非常有趣、奇妙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