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学生交流办公室!

留学生活

耶鲁大学暑期项目交流总结

时间:2022-09-26来源: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学生交流科作者:点击:10

191810048 樊思辰

选择到美国交换之前,就已经从亲友口中得知,美国学校的课程是出了名的非常硬核的,即使是暑期交换课程,也需要认真对待。再三思考之后,放弃了看起来课程轻松一点的东京大学和伯克利的交换项目,选择了课程设置最全看起来也最硬核的耶鲁大学。选择的课程是logic of dream,看课程简介觉得这个课程应该不是普及文化的通识型课程,因为问题聚焦点比较小,可能会讲得深入一些。虽然课程只有5周,但是仍被施加了不亚于学期内的课程压力,但是也感觉是有被学校认真对待的。课程有一名教授两名助教,每节课前两个小时是授课,后一个小时助教带领小组讨论,三名老师每周都有office hour,可以在这个时间内找到老师讨论问题,也可以通过邮件和助教沟通各种事宜。每周还有三天的时间可以预约和writing partner见面,主要负责解决外国学生撰写英文论文时遇到的问题。平时上课和写作业都使用canvas,网页上明确给出每节课的文献资料、课程大纲和每天的作业,设置非常井井有条,作业也排得非常满,5周里有一次报告、两篇小论文和一次期末考试,每天还要提交梦境日记(但是为了尊重隐私老师不会阅读),加上每次课前都有很多必读的文献,可以说5周内是非常充实的,完全没有在过假期的感觉。

这门课程的老师和助教都很可爱!教授是一个叫Paul的大胡子,看起来就很像会研究弗洛伊德的样子。Paul他是耶鲁大学德语系的教授,已经任教这门课程十年了。他好像没有使用PPT的习惯,但是口语非常清晰,降低了不少听课的难度。助教也非常温柔,回复邮件很及时,还会给作业论文写很长的评语。每堂课最后一个小时的讨论课会分成两组,由两个助教主持(让我想起徐雁平老师的古代文学课也是这样的设置),我这组的助教是个很腼腆的大胡子青年,说话有点含糊,第一次讨论课他就很可爱地说,you are all weird to choose this weird class! Maybe this is the weirdest discussing group~

比较遗憾的是因为是线上上课,没有机会认识同班同学。但是经过课堂发言、自我介绍和小组讨论基本了解了所有同学的情况。班上一共有26个同学,大部分都是大三的学生,肤色从白到黑每个色调都有(笑)。美国人应该是最多的,中国学生也占了快到一半,还有印度、日本和澳洲的同学。内地的学生好像不太多,有一个复旦大学哲学系的男同学,其他华人好像都是香港的大学或者外籍的,还有不少是准耶鲁大学的高三毕业生。

因为是第一次在国外学校里上课,刚开始还是挺紧张的。其实大方向的课程设置还是在南大接触过的,老师留的文献多少在校内已经读过或是听说过,每节课的课堂报告也是南大教学的常态了。最不适应的地方可能就是外国老师对于小组讨论的强烈要求,每节课都有无数的发言和小组讨论。刚开始的时候想要好好潜水,一直没有主动举手,但是这样就会在没有其他人发言的时候被老师点名,而且往往是遇到特别难的问题。所以也开始主动回答一些有想法的问题,而且老师助教们的态度其实都非常好,无论展示出什么样的想法都会得到鼓励。

课程本身还是很有趣的,一半的课程在研读弗洛伊德、博拉斯、笛卡尔、本雅明和布勒东关于梦的心理学哲学作品,另一半则在分析希区柯克、姜文、今敏的电影,很喜欢这种跨文化、跨媒介的研究方式。每节课课前基本都要看一两篇文献和一部电影,课上老师会直接让大家发表看法,一般谈到文献著作时大家会拘谨一点,但是聊起电影氛围就会比较热烈。有一部中国电影《周渔的火车》,中国学生们都很兴奋,因为看得比其他人明白。老师让中国学生科普了一些中文名字的含义,有几个中国同学还分享了庄周梦蝶的故事。

总之其实还是很遗憾的,没有真正实地体验美国的校园生活,但是在这门课上也确实了解了很多新的东西,经历了挑战、也有很多收获~